关于全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 2020 年 10 月 29 日在铁岭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辽宁省旅游条例》在我市的贯彻落实,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市人大常委会 2020 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由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春久为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和民侨外委委员为成员的视察组,于 9月下旬到调兵山铁煤蒸汽机车博物馆、银州区世外桃源、铁岭莲花湿地等景区景点进行了视察,听取了市政府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与市政府交换了意见。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党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市政府和文化旅游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市的决策部署,如期完成了文化旅游融合机构改革任务,新机构普遍建立运行。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辽宁省旅游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辽宁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规划》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主动作为,勇于创新,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到 2019 年底,全市共有星级旅游饭店 7 家;有旅行社 41 家,其中出境组团社 3家;创建国家 A 级以上旅游景区 18 个;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 184 家; 2019 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 GDP 占比 1.1% ;全市旅游总收入实现 191. 5 亿元,同比增长15. 4% ,游客人数 2437 万人次,同比增长 9. 2% 。全市共有非遗项目 49 个,传承人289 人,其中国家级项目 4 个,国家级传承人 3 人,省级传承人 6 人。
(一)创新文化旅游发展体制,培育壮大重点企业。 2011 年成立铁岭文化产业集团, 2018 年组建铁岭文化旅游集团。两大集团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产品开发、市场融资等平台作用,统筹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较好地推动了重点文化和旅游企业实现战略对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注重品牌效应,打造特色景区和龙头项目。一是认真梳理铁岭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项目投资为重点,包装推介铁岭莲花湿地、白鹭洲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二是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以周恩来读书旧址、雷锋纪念馆、中共满洲省委开原支部党史陈列馆等为核心,打造辽北地区党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是注重打造非遗文化品牌,重点扶持外研集团非遗网项目,坚持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既建立起全国非遗数据库和线上展示交易平台,又在线下建立起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创业培训于一体的非遗产业园。四是立足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打造铁岭文化产业示范园,建设集旅游摄影、文化交流传播、影视拍摄、7 5铁岭市人大常委会会刊 (2020 年第 5 期)旅游产品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调兵山蒸汽机车博览园影视拍摄基地,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五是通过政策引导,发展重点行业,建设 “书画铁岭”。我市现有中书协、中美协会员 73 人,铁岭指画艺术在 2006 年被纳入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是重点完善以莲花湿地、金峰小镇为核心的凡河新区康养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加快推进西丰县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建设,构建康养旅游新格局。
(三)主动搭建平台,广泛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合作。通过举办荷花文化旅游节、蒸汽机车国际旅游节、大甸子羊汤文化旅游节等 30 余个节庆活动,吸引大量游客,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提升了铁岭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积极参与辽西北旅游推广联盟开展的境内外推广宣传活动,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江苏淮安旅游的对口合作,大力推广了铁岭旅游品牌,广泛传播了铁岭特色文化。
(四)加强配套服务,打造良好的文化旅游营商环境。一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在主要景区景点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加强通往主要景区景点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区域内引导标识系统、加大 “厕所革命”等工作力度。二是积极推广应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规范节假日旅游市场秩序,紧盯旅游市场的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场所,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结合全市文化旅游行业实际,开展行业乱象整治行动,建立起文旅、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化联络机制,树立了文化旅游市场文明执法良好形象,营造了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营商环境。三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共克时艰,精心梳理适合我市文化旅游企业的扶持政策,指导帮助文旅企业第一时间恢复正常运营,确保我市文化旅游企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近年来,市政府和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但我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有主导措施,但文旅融合的顶层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是政策引导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还缺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特别是铁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在 2007 年制定并开始实施,到 2020 年就要到期,亟需新的规划来更好地引领铁岭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很快,但投资和融资渠道有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很多资源仍然处于低层次开发阶段,特别是旅游公共服务并没有像文化公共服务一样,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旅游公共服务投入较少而且缺少资金来源。目前,铁岭仍未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二)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有融合,但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现有的文化旅游企业文化内涵单薄,吸引力不足,对旅游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显著。我市注重开展了针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比较有效的宣传营销,但宣传营销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具有我市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种类少,很少有能让游客带走的文化旅游产品。部分景区景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智慧景区建设还有差距。
(三)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我市真正懂文化旅游产业的高端人才严重缺乏,迫切需要培养本土文化旅游产业人才。
三、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将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既要深挖 “内涵”,不断增加吸引力,也要继续拓展 “外延”,讲好铁岭故事,传播铁岭文化。这样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同时,建议做到以下五点: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编制规划。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立足铁岭实际,梳理分析研判全市的文化旅游资源,高水平编制铁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依法依规走出一条具有铁岭特点的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多样性、专业化、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与保障。要不断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建议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有限财力去努力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六大要素”的匹配问题;同时也要尽快形成政府资金引导联动、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投资模式,促使更多的优质文旅企业、投资公司等多方市场主体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金融资金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要针对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紧贴行业前沿,注重抓好经营、管理、创意和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培养文化旅游产业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营销的文化旅游专门人才;要坚持把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纳入全市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计划,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要注重发现和挖掘民间艺术人才,给予民间艺术人才以保护和支持;要全面提高导游讲解水平和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宣传展示铁岭文化的窗口作用。
(四)进一步突出文化元素,大力打造我市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要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要紧紧围绕提供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中心环节、把旅游的文化品位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旅游产品和服务中体现出更多的文化内涵,扩大文旅融合空间,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把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传下去,特别是通过帮助贫困地区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助力脱贫攻坚,使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进一步培育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既要找准文化支点,也要找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切入点,注重把铁岭的文化内涵所在、特质所在,用现代形式、大众方式诠释和表达出来,形成我市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独特资源;同时要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大力研发生产一批具有独特创意和包含铁岭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进一步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开展精准营销;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和移动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智慧旅游大格局,更好地宣传铁岭的历史文化,通过把外地游客引进来,实现铁岭文化走出去。
铁岭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
2020 年 10 月 20 日
- 上一篇:
- 下一篇: